医院坐落于“千年古镇、中国蚝乡”之称的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地处珠江口东岸、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距离深圳国际会展中心3公里,服务辐射面积64平方公里,服务人口逾150万。其创建于1954年,前身为“宝安县沙井联合诊所”,1969年创新应用中草药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成效显著,受到国务院嘉奖;1985年更名为“宝安县沙井人民医院”,1993年更名为“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1994年评定为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2013年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及研究生培养基地,2015年被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017年成立加挂宝安第二人民医院(集团);2018年更名为“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0年成为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21年评定为国家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2024年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筚路蓝缕70载,医院如今已转型升级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
▲1969年的沙井公社卫生服务站
▲1985年的宝安县沙井人民医院住院部
▲医院现貌
▲2023年9月26日医院二期扩建(23层住院综合楼)主体项目提前3个月封顶
▲医院二期扩建项目效果图,预计2025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基础规模】
作为基层医疗集团,医院按照“1+N+M”模式(“1”指院本部,“N”指社区医院,“M”指社康中心)和“4+8+N”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内涵建设。现拥有1总院和35家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总院现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开放床位900张(含社区医院100张),二期扩建竣工后,总院建筑面积扩至约30万平方米,总床位扩至1500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设有临床科室36个、医技科室8个、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中心1个。拥有美国GE超导磁共振、日本东芝螺旋CT、荷兰飞利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宫腔镜摄像系统、成像系统、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超声内镜诊疗系统等先进大型设备,成熟开展冷激光、三维重建技术及3D打印、脊柱侧弯截骨矫形、单孔腹腔镜等国内前沿或领先新技术,为更多患者撑起“生命之舟”。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强院兴院提供强力保障。目前在职员工2060人;博士51人(含博士后5人)、硕士370人;高级职称337人(含二级教授2人);博士后导师4人、博导5人、硕导36人;国家中医临床优秀人才3名,省级名中医1名,杰青医学人才1名,杰出护理工作者1名,市区级高层次人才70人,省级以上专委会(副)主委10人;深圳市卫生系统特聘岗位人才2人,深圳市中医药领军人才(鹏城杏林领军人才)2人,深圳市卫生健康“菁英人才”10人,深圳市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2人,深圳市中医药优秀人才(鹏城岐黄工程优秀人才)1人,深圳市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2人,宝安区卫健系统凤凰英才岗位人才6人,宝安区“名医高徒”学科后备人才4人,宝安区中青年骨干专科医师6人,院级培养“菁英人才”8名,“雏鹰人才”10名,中医药师承教育继承人44名。
2023年门急诊总诊疗人数315万人次(含社康185万人次),出院人数4.2万人次,床位使用率96.2%,平均住院日6.3天,手术人数2.7万人次,三四级手术占比64.9%。中医药监测指标运行良好:
【创新管理】
医院转型后,积极响应广东省中医药局“四有五抓一提升”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的号召:以“四有”为目标,朝着社会上有影响、讲台上有声音、杂志上有文章、学术上有成果,全面提升医院中西医结合综合服务能力。以“五抓”为重点,抓医疗与健康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抓学科与人才建设,壮大人才队伍,促可持续发展;抓科研与教学发展,筑牢科技基础,促进教学相长;抓文化建设与宣传交流,搭建传播平台,扩大医院影响力;抓医院管理与党建,提高行政效率,把握正确方向。
党建引领,提质强基。医院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强基层、促健康”为导向,促进医防融合、全专融合、中西协同发展,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以“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三甲医院考核指标”为抓手,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强化安全运营管理和风险防范,实施全成本核算绩效考核;打造高层次医教研团队,提升医教研整体水平,增强重点学科综合竞争力;强化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医院,实现互联互通;强化中医药内涵建设,实现中医更中,西医更西,促进中西协同发展,朝着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目标奋进!在2020年、2021年、2022年国家三级公立中西医结合医院绩效考核中分别荣获全国第25名(B+级)、第16名(B+级)、第9名(A级)、蝉联全省第2名佳绩,深圳市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A级。
【学科建设】
学以术精,载誉载曦。厚植学科沃土,钻研前沿技术。医院成功创建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中国卒中学会综合卒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