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80年,1996年创建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是深圳市首批两家“三甲”医院之一。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先进集体”、“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等荣誉称号。
2017年,牵头成立深圳第一个“社康中心-区级医院-市级医院”分级诊疗和三级联动的紧密型医联体——深圳市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2018年,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2019年,以医院为依托成立深圳市转化医学研究院,着力打造全市转化医学研究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2022年,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立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创新技术转化中心;同年,入选广东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2018年-2022年,连续五年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等级为A+,2022年度位居全国第70名,稳居全国百强。
一、基本信息
医院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开放床位1910张,2023年门急诊量206.10万人次,出院人数91438。截止到2023年底,在职员工336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01人,各类高层次人才超100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名,在站博士后98名。
二、学科建设
医院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院有名科、科有特色、人有专长”。持续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学科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学科体系基本建成,形成了学科“脑强骨头硬、烧伤五官强、重症是保障”的鲜明特色。
截至目前,医院共获批国家、省、市临床重点专科30个,
其中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骨科、神经外科、烧伤科);
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6个(骨科、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烧伤科、重症医学科、口腔科);
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5个(运动医学科、泌尿外科、神经内科、肾病科、血液内科);
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2个(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科);
深圳市临床重点专科/专病11个(脊柱外科、运动医学科、手外科、泌尿外科、血液内科、康复医学科、肾病科、介入科、护理、临床药学科、脑卒中);
深圳市中医特色专科3个(老年病科、针灸推拿科、肿瘤科);
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网络成员)共5个: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国家代谢病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分中心、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网络成员单位及大湾区分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分中心;
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共28个:血液内科、内分泌科、肾病学专业、呼吸内科、骨科、烧伤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甲乳外科、肝胆外科、胸外科、中西医结合科、重症医学部、耳鼻咽喉科、神经内科、妇科、皮肤科、急诊科、口腔科、肛肠外科、肿瘤科、风湿免疫科、麻醉科、中医老年、消化内科、康复科、Ⅰ期临床试验研究室-生物等效性试验、Ⅰ期临床试验研究室-I期药物临床试验;
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共25个:内科、儿科、急诊科、神经内科、全科、康复医学科、外科、外科(神经外科方向)、外科(胸心外科方向)、外科(泌尿外科方向)、外科(整形外科方向)、骨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咽喉科、麻醉科、临床病理科、检验医学科、放射科、超声医学科、口腔全科、皮肤科、核医学科、口腔颌面外科、重症医学科;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肿瘤基因组临床应用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医学合成生物学工程实验室(深圳大学共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蛋白组学实验室(三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舌诊原理与应用重点研究室;
广东省创新平台、实验室共6个:广东省智能化数字骨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创新平台、广东省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创新平台、广东省运动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泌尿生殖肿瘤系统与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肿瘤基因组临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共12个:深圳市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蛋白质组学中医药三级实验室、舌诊原理与应用重点研究室、分子医学诊断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研究重点实验室、深圳细胞生物技术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深圳脑损伤与修复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医学重编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生物材料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医学检验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免疫基因治疗工程实验室(提升)、深圳市微生物基因组修饰编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深圳市公共平台共9个:深圳市驯化器官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深圳市脑损伤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深圳市运动医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深圳市重大疾病体外诊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深圳市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深圳市药物临床试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深圳骨髓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公